东营市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白鹭飞翔。(图片由东营市生态环境局提供)
金秋时节,旅雁南飞。在山东省东营市黄河入海口,一群大雁正在歇息,场面十分壮观。
黄河在东营流入我国唯一的半封闭内海——渤海。镜头切换到几年前,这里还是受工业开发、陆源污染、渔业透支等影响,水域污染、生态破坏较为严重的海洋区域,生物多样性颇受挑战。近年来,国家制定了一系列环渤海治理的政策与条例,沿岸城市全力实施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纷纷投入到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中来,生态环境得到了改观。
近日,海洋生态环境司副司长霍传林在生态环境部例行发布会上表示,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开局良好,今年前三个季度近岸海域优良水质比例均较上年同期有较大提升,渤海的生态环境变得越来越好了。当然,这离不开环渤海城市的共同努力,其中包括以石油、天然气资源丰富著称、黄河入海口的所在城市——东营。
践行环保,
守护港区碧海蓝天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在东营中心渔港港池,微风拂面,海水的咸味扑面而来,记者走近渔港,清晰地看到水中的水母和小鱼自由穿梭。
鲁河渔62220渔船船长扈新广说:“这几年通过增殖放流、休渔期管理以及安全环保一系列措施,水质更清了,我们的渔获物也明显增多了,大伙儿特别高兴。”鲁河渔62226船长宁尚尚也表示认同:“中心渔港的水面漂浮物没有了,水体干净了,鸟儿也飞回来了,渔港面貌焕然一新,我们都愿意守护这样的碧海蓝天。”
东营中心渔港管理站站长李连波告诉记者,停靠在岸的渔船都是免费停放的,甚至渔港还会有一些补贴发放给渔民,帮助和鼓励大家创造营收。“尤其是今年疫情特殊情况下,我们投入了365体育投注资金,希望能够切切实实地帮助渔民尽快恢复正常工作和生活。”
据了解,为解决企业疫情期间面临的“进料难”“销售难”和“用人难”等难题,渔港还邀请专家教授为200余户养殖户提供线上技术指导服务,发送养殖技术和疫情防控知识100余条,并帮助企业开辟了水产品进出绿色通道,通过网络销售对虾1.5万公斤,企业自销1万公斤,给企业解了燃眉之急。
“百姓的营收与海洋环境的清洁密切相关。海洋干净了,垃圾少了、污染少了,海洋生物才能更干净、更繁茂。”李连波介绍道,东营建立了“海上环卫”工作机制,组建入海河流、近岸海域垃圾清理队伍,购置垃圾打捞船2艘,累计清理海洋垃圾1200吨。
绿色发展,
积极修复海洋生态
互花米草是一种外来入侵物种,具有极强的耐盐、耐淹和繁殖能力,生命力极其旺盛,会引发入侵滩涂、威胁本土植物及水鸟生存、降低湿地生态功能等问题。1990年前后,互花米草作为护坡植物被引种到东营孤东采油区五号桩附近。2012年之后,互花米草进入爆发期,今年其分布面积约为7157公顷,达到2010年的10.8倍。
据自然保护区管委会干部耿沛华介绍,为有效清除互花米草,逐渐恢复盐地碱蓬、海草床及滩涂贝类等本地物种,维护区域生态系统平衡与安全,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积极实施互花米草治理实验项目,对大面积实验区进行人机结合等多种围淹方式,对分布较散、植株较低区域采用人工挖除,同时,对项目区内互花米草同步进行调查分析、实验治理、监测评估、维护巩固,对其生长和分布情况进行全面、详细的掌握。
记者了解到,2018年以来,东营市先后实施了山东黄河三角洲国际重要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四河故道生态恢复试验项目一期工程、黄河口及大汶流管理站湿地修复一期工程等10项重点工程,总投资7.5亿元。这些项目的实施正在加快构建“河—陆—滩—海”连通体系,促进生态系统健康。
随后,记者参观了挑河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滨海湿地修复项目。据东营市生态环境局河口区分局党组书记、局长崔树峰介绍,随着湿地建设和海岸线生态修复的推进,黄河口东方白鹳、黑嘴鸥等珍稀鸟类群集,长岛海域斑海豹、大叶藻等海洋生物明显增多,渤海海域生物多样性正在逐步恢复。
陆海统筹,
强化污染源头治理
污染治理,源头管控是关键,陆源污染是造成渤海生态环境污染的主要因素。为实现“清洁渤海、健康渤海、安全渤海”的战略目标,东营市坚持陆海统筹、以海定陆,治标与治本相结合,确保渤海生态环境不再恶化、综合治理见实效。
为此,东营市加强入海排污口整治,对生态环境部反馈的1202个入海排污口全部进行了溯源排查,对259个排污口进行采样监测,对212个排污口进行了封堵、取缔。另外,东营市率先开展入河排污口排查,对2506个排污口进行分类整治,并对符合排污条件的3955家排污单位发放许可证,对1807家涉危、涉重、涉废企业完成应急预案备案。
值得注意的是,东营市是我国第二大石油工业基地胜利油田的崛起地,石油资源十分丰富。为加强溢油风险管控,围绕防范海上石油平台、油气管线等风险,东营市修订了《东营市海上溢油事件应急处置预案》,出台《东营市推进海上溢油应急能力建设工作方案(2019-2020年)》,并推进东营市海上溢油应急平台建设,预计今年底前完成。
东营市海洋经济发展研究院院长王进河表示,海洋风险应急能力的建设对于环境保护同样重要。东营市整合优化海上应急救援力量和救援资源,打造了“一中心四基地”(海上应急救援中心、中石化胜利油田应急救援基地、中海油渤海油田应急救援基地,黄河口应急救援基地,广利港应急救援基地)的海上应急救援体系,圆满完成韩国籍液化气船泄漏险情处置和救援工作。
系统谋划,
统筹推进攻坚工作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城市经济发展的资本,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早在2018年11月,生态环境部就联合有关部委印发《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行动计划》,要求到2020年,渤海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比例达到73%左右。据悉,今年二季度,山东渤海海域水质优良比例已达76%,比去年同期提高近18%,超过攻坚设定的年目标值。
多年来,山东东营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径,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科学谋划制定规划体系,加强顶层设计和规划引领。
在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冲刺阶段的关键节点,东营市正在稳步推进攻坚战任务,据了解,项目中涉及的28项重点任务,已有21项达到考核要求,其余7项正按计划推进。
东营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丁建民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今年1—8月,国控河流黄河入海断面水质和3条国控入海河流均达到国家考核目标。前三季度,近岸海域水质优良面积比例均达到考核要求,分别较去年同期提升了14个百分点、31个百分点和8个百分点。”
“今年,东营先后两次在全国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调度会上做典型发言,得到大家的认可。在进入综合治理冲刺阶段的关键节点,涉海部门将继续统筹推进,共同开展海洋生态的修复与治理工作,防范海洋风险,打造碧海蓝天、生态优美的宜居环境。”丁建民说。
(刁静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