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已近乎成为‘死海’”——2018年,某媒体记者在调查了渤海的污染情况后发出这样的惊叹!
作为我国唯一的内海,渤海的自身水动力条件较差决定了它自净能力有限。长期的污染,导致渤海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2018年,为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365体育投注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中发〔2018〕17 号)的要求,生态环境部、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部制定了《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行动计划》,于当年11月30日印发并开始实施。《计划》要求,到 2020 年,渤海近岸海域水质优良(一、二类水质)比例达到 73%左右。
作为我国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编制4个试点城市之一的辽宁省锦州市,是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的重要组成部分。锦州市的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成效好坏,对改善渤海生态环境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2020年已近尾声,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进展如何?取得了怎样的成效?9月下旬,记者在生态环境部的协助下来到辽宁省锦州市,对锦州的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情况进行实地采访。记者看到的情况是:碧海蓝天重回锦州大地,红滩绿苇美景再现渤海海湾。
海岸修复带来湿地和红滩绿苇美景
辽宁省锦州市地处渤海的北部、辽东湾西岸,拥有海岸线总长97.7千米,近海水域面积12万公顷,沿海滩涂面积1.77万公顷,1.67万公顷近海渔场。锦州湾、大小凌河入海口等形成了滨海湿地等丰富而复杂的地理环境。其中,大凌河口湿地面积1016平方公里。区域内生物种群多样,分布有40多种重点保护物种,栖息着众多的野生动物。作为辽河三角洲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我国河口湿地的典型区域,也是国际上重要的滨海湿地之一,还处于候鸟迁徙的国际通道上。
大凌河口湿地,已经初步显现红滩绿苇的美景。(韩琳 摄)
在滩涂上觅食的鸟类。(韩琳 摄)
秋天正是碱蓬草变红的季节,火红的碱蓬草造就了红海滩这种奇特景观。记者首先来到大凌河河口西侧的滩涂地带,映入眼帘的是一望无际的滩涂湿地:有的地方,一片片泛红的碱蓬草、绿色的芦苇及其他已经发黄的杂草混杂在一起,红绿相间,犹如天然织就的地毯;有的地方,大片的碱蓬草让地面变成了红色,散落其中的小水洼在阳光下闪闪发光,时不时地有几只海鸟从草丛中跃起,盘旋于空中。
“以前,这里是一片淤泥荒滩,通过生态修复才有了现在的样子。”锦州市生态环境局凌海分局副局长刘鑫说,上世纪80年代建设辽河油田的时候,为了保护油田设施,人们把附近一些地方的地面给硬化了,结果造成大凌河河水来回甩动,把淤泥甩到这边来,河头滩涂就变成了遍布淤泥的荒滩。
据了解,大凌河发源于朝阳市凌源打鹿沟,流经朝阳和锦州后水质变劣,注人渤海,在锦州境内全长132km,2006年被列为国家重点陆源人海排污口。
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打响后,锦州市从2020年4月起开始实施大凌河口生态修复项目:一方面拆除了人工养殖设施,建起临时性的堤坝;另一方面清除淤泥,通过从别处运来种植土进行覆盖填充,增加淡水补给等措施改造土壤,再种上碱蓬草和芦苇,等两三年后碱蓬草和芦苇生长稳定了,再拆掉堤坝,恢复自然生长环境。
刘鑫说,碱蓬草和芦苇都是本地植物,习性相反,淡水多了,芦苇上来了;海水多了,碱蓬草就多了。没有修复前,这些本地植物已经消失殆尽。通过栽种这两种植物,使滩涂的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改善。随着潮涨潮落,海水多的滩涂上碱蓬草长得茂盛,而偏于淡水环境的陆地上芦苇多。过两三年,河口滩涂湿地的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改善,就会形成陆地、芦苇、碱蓬草与海滩相结合、自然过渡的环境状态。
据了解,锦州市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规划了大凌河口生态修复、小凌河口生态修复、原第四十军虾场生态修复和白沙湾生态修复四个修复项目, 项目总投资19524.1万元,应修复滨海湿地面积501公顷、岸线长度7.965公里。项目开工率已超过75%,其中大凌河口生态修复项目已修复滨海湿地面积190公顷,修复岸线长度1000米,坡脚种植芦苇8500平方。
大凌河口湿地,已建成一条生态廊道。(韩琳 摄)
凌海大桥两侧的红海滩美景。(韩琳 摄)
在凌海市大凌河口生态廊道及凌海大桥两侧,由于红艳艳的碱蓬草生长旺盛,连绵成片,放眼望去,好似一望无际的“红色海洋”。这就是著名的红海滩美景。
湿地环境变好了,鸟类也飞来了。如今,每年栖息于此的留鸟和迁徙经过的候鸟数量达数百万,包括比较珍稀的丹顶鹤、白鹳、天鹅等鸟类,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大凌河口的湿地和天空中。
刘鑫自豪地说:“很多人都去盘锦看红海滩,其实我们这里的红海滩也不差!”
拆坝治污,还海岸一片清明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渤海边的渔民,靠的是捕鱼和养殖。锦州市过去大量发展滩涂养殖,特别是养殖对虾、海参,不仅在海面上设置了大片网箱,而且在海滩上建起一个个池塘,甚至在近海修建大坝,拦海筑“塘”,由此导致海潮受到阻拦,天然潮滩不复存在,滨海湿地的生态环境日益退化。同时,养殖海参的污水不断地流入近海,造成海水污染。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打响后,拆坝治污就成为重要内容。
滨海新区的原四十集团军虾场生态修复项目是锦州市四大生态修复项目之一。据锦州市生态环境局提供的材料介绍,该项目总投资6104.16万元,通过围海养殖池拆除、生态海堤建设等修复措施,修复滨海湿地面积77公顷,修复岸线长度1750米。
记者来到原四十集团军虾场生态修复项目现场,发现离海岸数百米的海面上有一条大坝,但中间已经消失,两边的堤坝上有数台大型挖土机正在施工。海岸上也正在施工,一道用花岗岩砌成的海堤矗立在岸边,已经接近完工。
整治前的锦州近海面貌,海滩上遍布海虾和海参养殖池。(资料照片)
挖土机正在拦海大坝上施工,拆除大坝。 (韩琳 摄)
锦州市滨海新区农业农村局局长董胜一介绍说,整个拦海大堤长达9280米,将全部拆除。岸上的工人们正在岸边修建生态海堤。根据近10年的最大潮水高度,这段用花岗岩修建的生态海堤高3.3米、长949米,以防止外坝拆除后,海浪侵蚀、冲垮海岸以及岸边的滨海公路路基。海堤建成后将在上面种植草木,水下还留有供海洋动植物栖息、生长的沟槽。到时候,此处一定会成为风景优美、适合游人散步观海的好地方。
改造海水养殖,防范油污入海:从源头切断污染物入海
污水入海是造成渤海污染的重要因素。锦州市有大片海参养殖池,是当地重要的产业。如何消除养殖业带来的污水,是一个课题。
2019年,锦州市制定了《锦州市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实施方案》。方案设置了“消灭劣V类水体;直排海污染源达标排放;清理非法和设置不合理入海排污口;构建和完善港口、船舶、养殖活动及垃圾污染防治体系”等7项主要目标,目前已完成凌海、北镇、黑山3个县级养殖水域滩涂规划编制发布工作;凌海市和滨海新区管委会均已建立了海面溢油和近岸海洋垃圾清捞作业体系,制定了沿岸原油码头、船舶等重点风险源检查制度,建立了垃圾分类和“海上环卫”工作机制,成立了海上垃圾打捞队伍、确定了海面垃圾打捞船只、配备了打捞工具、制定了打捞作业规范。
在海水养殖方面,锦州市加快推进海水池塘和工厂化养殖的改造升级,编制辖区内海水养殖污染控制方案,特别是对海参养殖池进行改造,一改过去那种大排大灌的养殖法,采用新的生态养殖法,不再向大海排放污水。
正在修建的生态海堤。(韩琳 摄)
高坝生态海参养殖水塘。(韩琳 摄)
锦州市生态环境局提供的资料显示,锦州市入海河流污染治理取得显著成效,两条国控入海河流(大、小凌河)的污染物入海量均呈下降趋势,入海河流消劣基本完成;河流总氮浓度在2017年的基础上分别下降13.1%和36.3%,均优于 “锦州市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实施方案”中制定的10%目标。
在此次采访中,记者还来到锦州市“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的另一重要环节——锦州港。在锦州港原油专用码头,记者看到,码头上非常洁净,地面上有专门的雨水收集口。
据港口有关负责人介绍,锦州港是一个港区面积大、设备种类繁杂、存储物资多、各种污染源多的大型企业,目前共有泊位24个,其中包括1个25万吨级油泊位。围绕着“创建生态港口,营造碧水蓝天”的目标,锦州海事局落实了“船舶污染物联单制度和联合监管机制”;锦州港实现了对船舶污染物从产生、收集、转运、处置全流程闭环控制,并且持续对污染治理设施进行提标改造,严格执行污染物排放标准,强化环境保护监督、考核。
从笔架山上看锦州港码头。(韩琳 摄)
美丽的锦州湾,整洁的锦州港。
据介绍,船载压舱水的排放向来是海洋污染的重要隐患,但由于近年来携带船载压舱水的船舶逐年淘汰,目前已基本没有压舱水可接收,2020年以来,锦州港尚未接收含油污水。
2019年年底,锦州港污水处理厂安装了污水在线监测设备,监测项目包括PH、COD、氨氮、总磷、总氮等。监测结果显示,COD监测值在30-45mg/L之间,氨氮、总磷、总氮等其它各项指标也都符合《辽宁省污水综合排放标准》(DB 21/1627-2008)排放要求。
此外,锦州港还建有2座溢油物资库房;锦州港消防队配置专职消防应急队员72人,在应急时期作为应急队伍完成应急处置与救援工作,每年组织2-3次的溢油应急演练。实际上,锦州港从通航至今未发生过环境污染事故。
在锦州采访过程中,记者了解到“建成水清、岸绿、滩净、湾美、物丰的生态文明锦州新海岸”是锦州市确立的环保目标。记者听到最多的则是“美丽海湾”的概念和“再过两三年”锦州将如何如何的话,可见锦州的百姓对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的成效是认可的,对未来充满信心。据了解,锦州市政府计划在“十四五”期间将锦州北部湾区建成为“美丽海湾”。
锦州港附近的笔架山是一处旅游景点。(韩琳 摄)
美丽的锦州湾,从笔架山上远眺锦州港。(韩琳 摄)
在生态环境部举行的9月例行新闻发布会上,生态环境部海洋生态环境司副司长霍传林说,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总体进展顺利,《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行动计划》5项核心目标任务均取得明显成效,渤海生态环境质量整体持续向好: 2020年夏季初步监测评价结果显示,渤海近岸海域优良水质比例为87.1%,继续呈现向好态势;1-8月,纳入“消劣行动”的10个入海河流国控断面水质,实现消除劣V类;生态恢复修复项目全部开工,已修复滨海湿地面积超过3300公顷,修复岸线长度约58公里。近岸海域环境质量延续持续向好态势,提前达到2020年近岸海域水质考核目标要求。
霍传林还表示,“十四五”期间,我国将以“美丽海湾”保护与建设为统领,以此引领和带动近岸海域生态环境质量的整体改善。
美丽的锦州湾,已成为锦州市民生活和游客观光的美好乐园。(韩琳 摄)
(记者韩琳)